
再有三个月,就是妈妈的90周岁了。一直想写写妈妈的事情,却总是没有落笔。有时是懒惰,有时是推脱,有时是觉得自己的文字实在苍白,拙于表达,也难以描摹我所深爱的这位女人。
妈妈,小字鸿钊,是家中小女。出生于天津一家境殷实的书香之家,虽说不上名门望族,却也是当地极有威望的乡绅。外祖父为人谦和善良,学问很好。妈妈受家庭环境的薫染,一生喜爱古书与京剧。
妈妈一生经历几个时代,出生于民国时期,经历了抗日战争,国共两党之争,土改,大跃进,三五反,文革。土改时家道中落,外祖父一家被扫地出门,生活困囧,妈妈20岁时就独自出外工作撑起家庭重担。
婚后不久,爸爸因家庭成份不好从某部委机关被分配到东北支援边疆建设,妈妈随同来到了这高寒之地。
文革中由于爸爸的臭老九身份又一同被下放到农村改造三年。 在我看来的许多坎坷与磨难,妈妈口中说起有时是轻描淡写,有时却是充满着诙谐与调侃,无论什有改变她豁达开朗的心。 妈妈已近九十高龄,耳不聋,眼不花,思维还仍然很清晰。只是记忆力差了许多。年轻时候的事情记得一清二楚,刚发生的事情却转眼就忘了。 妈妈的健康令所有见到她的人都很钦佩,但她一生从不刻意的养生,我把道听途说的养生知识告诉她,她从来都是有些不屑。因为她本就不太在意自己的身体。 现代的人活的精细,身体却毛病百出。市面上的养生书五花八门,奇招迭出。至少有一半是蒙人的假招子。我从妈妈身上也悟出了一点点养生的心得。 妈妈虽然从没有养生的概念,但她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却天然的契合了最好的养生。那就是一颗豁达开朗而又善良的心。 中医讲情志,西医说心情要舒畅,基督教信仰讲“喜乐的心乃是良药,忧伤的灵使骨枯干”都是一个道理,也是最重要的道理。 有段时间我一直在纠结,妈妈的个性是天性使然还是在生活的历练中她获得了真知正见呢。我想应该是两者都有吧,为了这个我应该感谢上天对她的眷顾。尽管她也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苦难。 妈妈的文字功底很好,八十几岁的时候她写了遗嘱,一张极普通的信纸。用半文半白的风格,写了一页。第一次她让我看的时候,我毫无心理准备,泪水奔涌而出。 短短的文字里,有她对生命的感悟,对亲人的深情,豁达而又理智。 后来我自己又偷偷的看了几次,每次看了都会流泪,因为我实在是不舍。我常想,哪怕她不是我的母亲,我也会非常的喜欢与欣赏她,也希望她不要离我远去,也希望她以后最终的归宿是在天堂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大家都在微博,qq,微信里转发各类的箴言警句了,人生感悟了,说实话我不是特别感冒。看多了,觉得注了很多的水,真理被慘杂在一大堆似是而非的道理中。若是从信仰的角度看,一本圣经启示的人生智慧足够足够了。 虽然我不信仰佛教,但客观的说佛经里讲的道理智慧也比那许多的段子不知高明了多少。 古人早就告诉过我们如何做男人,如何做女人,如何对家庭,如何对名利。只是我们听的声音太多了,忘了那最本真的道理。 妈妈那一代人没有总结出这么多的处事哲学,职场生存法则,驭夫术,她们只是实践着那最简单最质朴的生活智慧 她们坚韧,对生活从不抱怨,勤劳,对亲人爱的无私,乐观,善良。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顺应了天道。
写妈妈的故事对我自己也是一个梳理思路的过程。真正的理解妈妈似乎是在30岁之后了,妈妈45岁时生了我,我们虽是母女,年龄却不只是两代人的差距了。20多岁的我,眼高于顶,自视甚高,没什么生活阅历,却听不进去一切教导。对妈妈的很多做法也不赞同,觉得过时老套,今天想来的确有些愚蠢。 妈妈和我都是9月生,妈妈将满90,我将满45。若是上天垂怜,我也象妈妈一样高寿,那我现在正是走在一半的路上,梳理梳理思路的确会让自己更清晰。 妈妈虽是一平凡的女人,但我真的希望能把她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一些,给有缘读到的人一点点启发。也让她这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许痕迹。 若是我们把时空尽可能的拉大,人的一生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短一瞬,若把你的目光拉开到浩瀚的宇宙星球,一个人的生命真是微如草芥。哪怕你是政界名流,商贾巨子,无论你多么的位高权重,呼风唤雨,在世界也不过短短的几十年,匆匆而过,最后都是归于尘土。渐渐遗忘。何况我们这些普通平凡人呢。 真正留下来的不是车,不是房,而是爱和美好的品格,以及在永恒中的灵魂。那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。
甲午年夏五月于北京
(注:HANFANG是我的人大八六级计划系价格专业女同学。现在北京。)